地区

(2016年)国务院关于农林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来源:m.055110.com   日期:2024-07-23 阅读次数:

发文机关国务院

发文日期2016年12月23日

时效性现行有效

施行日期2016年12月23日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2016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农林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 工作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林科技创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到“十二五”时期末,我国已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层级架构完整,涵盖科研、教学、推广的农林科技体系,机构数量、人员规模、产业和学科覆盖面均为全球之最。总体上,我国农林科技整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6%,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8%,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6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8%,森林覆盖率21.66%。我国农林业发展已经进入到更加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林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现代农林业发展为导向,系统谋划农林科技创新工作。明确农林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提出明确要求,大力推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明确农林科技发展方向,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现代农林技术体系。明确农林科技工作重点,超前部署农林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农林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加快集成创新,着力突破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循环农业等重大关键技术;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配合修订完善 农业法、 农业技术推广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衔接两覆盖”(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政策。

(二)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强化农林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基础与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农业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水稻、黄瓜、家蚕、毛竹等世界领先;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6%;在农作物遗传发育与抗性机理、动物疫病防控、森林生物量测算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禽流感病毒演变、跨种间传播与流行规律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瓶颈。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超级稻新品种百亩连片实现亩产1026.7公斤,杂交玉米新品种百亩方实现亩产1151.65公斤,这些重大技术储备为“藏粮于技”奠定了坚实基础。畜禽水产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重逐年提升,蛋鸡良种国产化率超过50%。退化地植被重建等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取得突破。加强绿色技术集成,提高综合应用水平。实施粮棉油糖高产高效创建、粮食丰产等科技示范项目,推动了农业稳产增产、绿色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亩产比2003年提高76.7公斤,一些地方已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或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4.2%,统防统治率达到34.2%,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发展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品健康养殖和经济林丰产栽培,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农作物基因资源、生物安全两个重大科学工程,以及水稻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等3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以33个综合性实验室为龙头、224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269个观测试验站为基点的农业学科群体系;建成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61个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区。

(三)以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体系为抓手,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为解决科技力量分散、研究低水平重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问题,着力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设国家农林业科技创新联盟。以解决行业、产业和区域性重大问题为导向,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创新运行机制,构建了50个农林业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和林木种质资源等协同创新联盟,形成了全国资源共享的“一盘棋”格局;通过建立种业、农机化、农林产品加工等企业创新联盟,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的“一条龙”组织模式;通过建立东北黑土地保护、黄淮海麦区控水提效、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绿色增效等区域创新联盟,形成了多学科协作解决区域性重大问题的“一体化”格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集聚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建立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稳定支持2200余名专家开展技术攻关,破解了以往靠单个课题、单个项目、单个单位无法解决的产业难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农业企业建立了40余家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设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支持种子企业科技创新和兼并重组,认定77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成果转化项目,逐步形成企业创新和科研院所创新“双轮驱动”的格局。

(四)以种业权益改革和良种联合攻关为突破口,推动种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编制种业科技创新规划,对主要农作物和林木育种科技创新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将种业科研成果归属依法赋权给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科技人员实行分类管理,鼓励科技人员持股兼职,推进科技成果公开交易。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的成功探索,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实践基础。推动实施良种联合攻关,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育种领域,实现了种质资源发掘、技术研发、商业化育种、品种测试等一体化实施,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和高产高蛋白大豆等新一代品种已进入试验示范,满足了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杨树、杉木、桉树等良种选育形成了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布局。

(五)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林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强化基层农林技术推广机构建设。近年来,中央投资累计投入近60亿元,建设3万个乡镇农林技术推广机构。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6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推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县管”或“县乡共管、以县为主”,完善“一主多元”的农林技术推广体系。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服务模式,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到农村和林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和林区创新创业。加快农林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建设全国农林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实施农林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广了稻田综合种养、小麦“一喷三防”、玉米深松深翻、奶牛饲料高效利用、深海网箱养殖、油茶丰产栽培等一大批农林新技术、新模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着眼于“谁来种地”、“谁来养猪”的重大问题,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对青年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农民工等进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已达1272万人。加强农林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发布316个属种的农林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行为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环境。

二、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林科技创新取得很大成绩,但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来看,从推进农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新任务来看,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一是农林科技供给与加快推进现代农林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基础性科技工作积累不足。我国在农林生物资源、水土质量、陆地生态功能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观测和监测,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核心关键技术供给不足。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还缺乏储备,先进机械装备和部分重要畜禽品种长期依赖进口。东北黑土地保护、南方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漏斗区治理、区域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大问题技术支撑还不够。前沿和突破性技术原创不足。在农林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农林科技管理机制与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投入机制有待完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结构需要进一步协调优化,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的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分工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创新主体上下一般粗、同质化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科研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整体效率还不高。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

三是农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不相适应。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新兴学科人才少,在前沿学科和基础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还不多。农林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四分之一人员没有技术职称,35岁以下人员只占20%,与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林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农林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老龄化加快,扎根基层的乡土专家、致富能手缺乏,“谁来种地”、“谁来营林”的问题依然突出。

三、 下一步工作打算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任务,以农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结构转方式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为农林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不断努力,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问题导向,推进农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确保科研项目精准反映产业发展需求和生态建设需要,促进技术措施与产业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有机融合,推动农林科研实施于农林业发展主战场。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科研攻关合力。推进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中央侧重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和区域性科技工作,地方侧重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国家农林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打造目标聚焦、任务明确、团队协同、资源共享的农林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科技行动计划,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开展农林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试点,建立分类别、分领域、分岗位评价制度,注重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关联度、技术研发的创新度和对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贡献度。

(二)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求,增强农林科技供给能力。强化农林科技创新的前沿研究。在遗传改良、资源高效利用、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理论和方法,创新基因编辑、生物合成等一批革命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农林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以重大品种、智能装备为核心,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努力实现农林技术新跨越。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建设一批区域性产业技术中心。强化农林基础性科技工作。整合现有力量,建立国家农林业科技数据中心,布局一批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生态定位观测站,持续开展观测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为农林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聚焦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深化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健全以公益性机构为主、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的农林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林技术推广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结合,鼓励农林技术推广人员进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科研院校、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加快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民与农技人员、专家教授有效对接,为农民提供精准服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研机构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落实依法赋权、分类管理等机制。在重点扶贫区域,加大名特优农林产业技术成果推广力度。加强农林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范围,增加蔬菜、花卉等保护品种;完善支撑服务体系,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率;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四)强化智力支撑,推进现代农林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继续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林业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和农林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抓好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遴选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农林技术推广队伍;通过定向培养,提高农林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抓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育100万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用五年时间把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一遍。

(五)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农林科技工作保障水平。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工作。稳定支持农林领域重点实验室、野外试验站开展科学研究,稳定支持基层农林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加强基础条件建设。重点加强农林科研单位、基层农林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建设,打造一批农林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农林科技创新,培育农林科技型企业。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林科技创新工作。在此,我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感谢!今后,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大力推进农林科技创新,切实提高农林科技水平,为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2015年)国务院关于福州市城市总...

下一篇:(202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

合肥律师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