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艳:律所入职前后,两个视角看律师
来源:m.055110.com 日期:2025-03-24 阅读次数:
律所入职前后,两个视角看律师
作者:程艳,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
我在律所工作尚不足两个月,准确来说,仅有四十多天。我是2025年2月10日加入的,那并非特别的日子,仅仅是春节过后的某个周一。在此之前,我担任过法务、董助等职位,这些工作与律师职业相近,却也存在一定的距离。
【入职前的矛盾】
在加入律所之前,我对律师的看法相当复杂。电视剧中的律师总是光鲜亮丽——西装革履、逻辑严谨,如同《何以笙箫默》中的何以琛,连言谈举止都透露出精英的从容。然而,现实中的律师却让我感到困惑。记得在做法务时,我参与了一起工亡案件,家属的代理律师全程冷漠。庭审时,他如同走过场般匆匆结束程序,庭审结束后便提着公文包匆匆离开,留下悲痛的家属独自面对后续事务。通常情况下,被聘请的律师除了负责解释法律、解答疑惑外,还应提供情绪支持、心理安慰,帮助缓解矛盾和冲突。但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律师这一职业中,有的人是解决问题的利剑,而有的人则只是按部就班的执行者。
【推开律所的门】
选择成为律师,是因为真心热爱诉讼过程的较量。通过法考后,我加入了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一家以刑事辩护闻名的本土大所。入职的第一天,对年轻律师的“学历考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西装笔挺的年轻律师热情地询问我:“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这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是同事不会关心的问题,但在律所,学历似乎成了一张隐形的入场券,也象征着年轻律师的能力。
确实,高学历通常意味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这对于处理复杂案件和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至关重要。但我也见过没有背景的同事——他们脚踏实地,通过实战经验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声誉。正如那句名言所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必须自己开辟道路。”
律所的同事们对案件认真负责,对同事亲切友善,彼此之间互相协助,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深入讨论案件的良好氛围。在律所内部,大家秉持着“同源同根”的核心理念。每位资深律师都会指导实习律师,这并不是为了建立任何派系,而是源于一种天然的“家族”式情感。同门师兄弟姐妹之间,相较于其他人,总会流露出更为紧密的联系。
【前辈的光】
真正让我对律师行业改观的,是我的两位带教师父。资深律师的魅力,不仅仅源于他们精湛的专业知识,更体现在他们的品格、价值观、情感与法律的结合,以及仁义与勇气。这些品质,通常被统称为“智慧”。
我的两位师父都是专业与智慧并重。张成龙主任温和而宽厚,他允许我在犯错中反思和成长,教导我如何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他的法律文书功底也让我赞叹不已。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并给予详尽的指导。袁兴军主任则是另一种风格,他经常激励我努力向前,教授我律所的生存法则,毫无保留地分享案件经验、资料文件,督促我撰写文章、文书,并锻炼我解答法律实务问题。他曾问我:“你是想要‘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并警告我说:“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有你哭的时候。”如果我是拜师学艺的孙猴子,那张成龙主任就像菩提祖师,袁兴军主任则像观音菩萨。
律所中的其他优秀律师也让我感受到了法治之光。比如苏义飞主任,这位大咖勤勉尽责,建立了法律网站,梳理了刑法四百多个罪名汇聚在网站上,供同行们参考和学习。他无私的精神和对法律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作为律师,除了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还应为法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星火与火炬】
现在的我逐渐明白,律所并非电视剧中的名利场。当年轻律师在加班研究案件时,资深律师的办公室也常常亮到深夜。有人为死刑犯奔波上诉,有人为农民工争取应得的报酬。这个群体就像一块多面镜,有的人折射出金钱的光芒,有的人则透出理想的光辉。而我所要做的,或许就是在摸爬滚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